作者:王大拿 发布日期:2017-11-23 浏览数:2777
1996年吉林省农业学校作物组采用三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台设计,建立了大豆产量与MP复合菌堆肥、普通堆肥、二铵的数学模型,优选出施人MP复合菌堆肥920.5公斤/亩,普通堆肥79.5公斤/亩,二铵7.95公斤/亩,可获得最高产量。1997年在1996年试验结果基础上,进一步对MP复合菌堆肥、普通堆肥、化肥合理配比进行试验和生产示范。两年结果表明,MP复合菌堆肥可以提高大豆产量20.5% ,降低成本13.5% ,增加效益为28%。
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:
一、试验方法
试验品种为长农5号大豆品种,用0、2%MP复合菌处理有机肥15天左右.形成MP复合菌堆肥。1996年试验采用三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台设计1997年采用随机区组设计,三次重复,小区面积26平方米.同时进行0.5公顷生产示范田。
表一,自变量设计水平 单位:公斤/亩
因素 |
尺度 |
-1.682 |
-1 |
0 |
1 |
1.682 |
MP复合菌堆肥 |
Z+R1 |
79.5 |
250 |
500 |
750 |
920.5 |
普通堆肥 |
Z+R2 |
79.5 |
250 |
500 |
750 |
920.5 |
二铵 |
Z+R3 |
0.38 |
1.02 |
2.79 |
7.59 |
15.00 |
设计方法如下:
A1:MP复合菌堆肥920.5公斤/亩+普通堆肥79.5公斤/亩+二铵7.95公斤/亩
A2:普通堆肥1000 公斤/亩+二铵7.95公斤/亩+0.2%MP复合菌叶面喷肥
CK:普通堆肥1000公斤/亩+二铵10公斤/亩+硝铵5公斤/亩追肥
试验在吉林省农业学校试验地和生产田进行,前茬玉米砂壤土。
二、结果分析
(一)产量分析
1.1996年试验产量结果及产量回归分析
利用计算机对不同的20个重复全进行模拟计算,根据产量方程计算得到MP复合菌堆肥920.5公斤/亩,普通堆肥79.5公斤/亩,二铵75.9公斤/亩,可获得理论上最高产量214.8公斤/亩。
2.1997年试验产量结果分析
表2不同处理对大豆产量因素与产量影响
产量因素处理 |
单株荚数 |
单株粒数 |
不埝率 (%) |
百粒重 (克) |
产量 (公斤/亩) |
差异显著性 |
|
5% |
1% |
||||||
A1 |
55.3 |
146.5 |
13.4 |
21.75 |
214.8 |
a |
A |
A2 |
47.1 |
127.5 |
13.7 |
21.2 |
179.6 |
ab |
AB |
CK |
45.1 |
100.3 |
25.0 |
20.7 |
173.0 |
b |
B |
对上述结果进行方差分析F=6.88 >Fo .05=5.14,说明各处理问差异显著。同时进行新复极差测验,结果表明A和CK差异极显著,A1和A2差异不显著,A2和CK差异不显著,说明MP复合菌堆肥可以提高大豆产量。MP复合菌进行叶面喷肥效果不显著,主要原因MP复合菌是由乳酸菌、酵母菌、放线菌及光合细菌等多种微生物构成的微生物群,用MP复合菌处理有机肥可以提高肥效作用。
具体化验结果见表3。
表3 试验地土壤及各种堆肥化验结果
|
有机质% |
全氮%ppm |
磷解氮ppm |
速效磷ppm |
速效钾ppm |
试验地 |
2.24 |
0.115 |
89.1 |
21.8 |
77.9 |
MP复合菌堆肥 |
5.87 |
0.321 |
184.4 |
68.71 |
847.5 |
普通堆肥 |
4.61 |
0.332 |
135.2 |
13.72 |
231.8 |
3.生产示范产量分析
1997年进行0.5公顷MP复合菌堆肥生产示范试验,进一步验证1996年试验结果,具体情况见表4。
表4 生产示范试验产量因素及产量结果
产量因素及产量 |
每亩株数 |
每株荚数 |
每株粒数 |
百粒重(克) |
产量(公斤/亩) |
MP复合菌堆肥 |
1.3*104 |
45.70 |
75.20 |
21.75 |
212.63 |
CK |
1.25*104 |
44.50 |
67.30 |
20.60 |
173.20 |
从生产示范试验看,用MP复合菌堆肥比CK产量增加22.76% 。
(二)效益分析
表5 不同处理的每亩成本和效益分析
处理 |
施肥量 |
成本(元) |
成本比CK% |
效益比CK% |
||
二铵 |
硝铵 |
MP复合菌 |
||||
A1 |
21.60 |
0 |
6.66 |
28.26 |
-13.5 |
+28.00 |
CK |
27.20 |
5.50 |
0 |
32.7 |
- |
- |
A2 |
21.60 |
0 |
6.66 |
28.26 |
-13.5 |
+17.30 |
从表5可以看出,用MP复合菌处理堆肥可以降低大豆成本13.5% .增加效益28.0%。
技术普及部
2015.7.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