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花蝽

编 号: 品 牌:微妙军团 单 位:

重 量: 形 态: 包装:

微妙军团服务: 配送上门 | 跟踪服务 | 技术指导

小花蝽简介: 为半翅目,花蝽科。分布在北京、河南、湖北、上海等地区。寄主昆虫有棉蚜、蓟马、棉叶螨、棉盲蝽幼虫、棉红铃虫、棉铃虫、小造桥虫、金刚钻等,主要危害棉花、黄瓜等作物。是一类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天敌。小花蝽世界性广泛分布,已知80余种,中国已知11种。在中国大部分地区,小花蝽的优势种为东亚小花蝽(O.sauteri),微小花蝽(O.minutus)和南方小花蝽(O.similis)。

在线采购+ 在线咨询+

产品介绍
使用方法
售后保障
视频中心

小花蝽简介

为半翅目,花蝽科。分布在北京、河南、湖北、上海等地区。寄主昆虫有棉蚜、蓟马、棉叶螨、棉盲蝽幼虫、棉红铃虫、棉铃虫、小造桥虫、金刚钻等,主要危害棉花、黄瓜等作物。是一类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天敌。小花蝽世界性广泛分布,已知80余种,中国已知11种。在中国大部分地区,小花蝽的优势种为东亚小花蝽(O.sauteri),微小花蝽(O.minutus)和南方小花蝽(O.similis)

形态特征

成虫

体长2~2.5毫米,全身具微毛,背面满布刻点。头部、复眼、前胸肯板、小盾片、喙(端节除外)及腹部黑褐或黑色,头短而宽,中侧片等长,中片较宽。喙短,不达中胸,第一节长为头的四分之一。触角4节,淡黄褐色,有时第一节及最后一节色略深,第一、二节短粗,第二节棒形,第四节略似纺锤形且扁平。前翅爪片及革片黄褐色,楔片端半常较深,深时为深褐色,浅时与革片色相似。膜片无色,半透明,有时具灰色云雾斑。前翅缘片前边向上翘起,爪片缝下陷,膜片有纵脉3条,中间一条不明显。各足基节及后腿节基部黑褐色,其余为淡黄褐色。前胸背板前端不形成明显的领,中部有凹陷,后缘中间向前弯曲,侧缘微呈弧形,后叶刻点粗糙,略呈横皱状,背板四角没有特长而直立的毛。小盾片中间有横陷。雄虫左侧抱器螺旋形,背面有一根长的鞭状丝,下方有一齿较小,右侧无抱器。

长茄子形,表面有网状纹,长0.51毫米,宽0.21毫米左右,初产时乳白色,中期灰白色,后期黄褐色,近孵化时卵盖一端有一对红眼点。

幼虫

一般4龄,少数3龄或5龄。初孵幼虫白色透明,取食后体色逐渐变为桔黄色至黄褐色,复眼鲜红色,腹部第六、七、八节背面各有一个桔红色斑块,纵向排成一列。

生物学特性

小花蝽一年发生8~9代,以成虫在树皮缝隙、蔬菜地的枯枝落叶等处群集越冬,以树皮缝隙中数量最多。常10头左右聚集在一起,至翌年2月中、下旬开始活动,迁向杂草、蔬菜及蚕豆田、绿肥田,其中有一部分于5月下旬迁入棉田。根据室内用蚜虫饲养,小花蝽各世代不同虫态历期如表4

成虫一般多在上午羽化,羽化一天后即可交配,一般交配后2~5天产卵,交配产卵的迟早与温度有关,温度低交配产卵推迟,反之提早。卵散产在嫩叶背面主脉基部和叶柄组织内,有的产在嫩茎和幼嫩青铃尖端组织内,外面露出白色卵盖,卵盖边缘隆起,中间凹陷。产卵的叶片,一般有卵2~5粒,最多达10余粒。据室内饲养,每雌平均可产卵16~64粒,最多达136粒。雌雄性比为1.64:1。成虫有趋光性,常在嫩头、叶片背面和苞叶内进行捕食活动。捕食对象,前期多为蚜虫、蓟马和红蜘蛛,中、后期多为红铃虫、造桥虫、棉铃虫等害虫的卵和初孵幼虫。成虫喜食花粉和蜜露,在棉花现蕾开花期间,可见到不少小花蝽在花内取食花粉和捕食蓟马。据各地饲养观察,成虫日平均可捕食红铃虫卵10~13粒,红蜘蛛为4~6头,棉铃虫卵为2~10粒。

生活习性

幼虫行动活泼,觅食能力强,活动场所和捕食对象与成虫相似。其日捕食量,红铃虫卵为3~15粒,红蜘蛛2 ~9头。在蕾铃苞叶中,小花蝽的幼虫数量最多,红铃虫产在青铃萼片内的卵,有不少被其取食,取食量比成虫大一倍。成虫和幼虫在食料缺乏的情况下,有互相残杀的习性。

成虫于5月下旬开始迁入棉田,早发棉田迁入时间早,迟发棉田迁入时间较迟,相距10天左右。发生数量以第一类棉田最多,第二类棉田次之,第三类棉田较少。主要原因是第一类棉田棉苗长势好,害虫数量多,有利于小花蝽迁入繁殖。到后期,早发棉田虽然早衰,但棉虫种类增多,食料并未受到影响,所以仍能保持比较多的种群数量。据1978~19796~8月在沔阳县汉江公社棉田调查,有些棉田小花蝽的发生数量,在捕食性天敌总数中一般都居于首位。

小花蝽每年在棉田出现4~5个高峰,第一个高峰在6月下旬,第二个高峰在7月中旬,第三个高峰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,第四个高峰在8月下旬或9月上旬,第五个高峰在9月中、下旬。其中以第二、三高峰最大。这两个高峰期也是全年多种棉虫(如小造桥虫、棉铃虫、红铃虫、红蜘蛛、棉蚜等)发生为害的盛期。因此,小花蝽在棉田数量的消长与害虫发生的始盛期是一致的。但第四个高峰期后,草间小黑蛛的发生数量达到高峰,小花蝽被其捕食而受到明显的抑制,故从第三个高峰后,小花蝽随着草间小黑蛛的增殖而下降。小花蝽抗逆的能力较强,如19787~8月高温干旱, 日平均气温为29.7℃,相对湿度78%,雨量共计只有23.9毫米,除T一纹豹蛛外,其它天敌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,而小花蝽的种群数量则很少受到影响。同时,小花蝽在食料不够的情况下,能以花粉作为食料来维持其一定的种群数量,这是它适应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,因而受害虫发生数量变动的影响较小。

小花蝽对23代红铃虫有一定的控制作用。1977年在沔阳县23代红铃虫卵盛孵期间,用双目解剖镜定期检查青铃萼片内卵的结果,发现小花蝽捕食第二代红铃虫卵的数量达59%,第三代达43%1978年上海市农科院植保所接红铃虫卵于棉叶和铃上,连续2~3天,捕食率也达43~60.8%。红铃虫卵被小花蝽取食后,有两个明显的特征:卵壳完整,但被吸空塌瘪呈白色;卵少量被吸食后,卵壳部分凹缩呈棕褐色。

棉田施用化学农药对小花蝽有较大的影响,一般常规施药区(用药13)内小花蝽的数量比不施药区减少1~3倍。据上海农科院试验,不施药区红铃虫卵被捕食达43.5%,而施药区仅被捕食16.8%。同时证明,小花蝽对23代红铃虫的自然控制效果,视红铃虫发生数量决定,在一般发生年份,效果比较显著,在发生量大的年份,则只能起一部分控制作用。

时间规律

3月中、下旬开始产卵。第一代幼虫于4月上旬发生,4月中旬达到高峰。第二代4月下旬至5月中旬在蓝花草籽、四季豆、黄瓜、番茄、辣椒等作物上活动。第三代5月下旬至7月上旬继续在蔬菜上活动繁殖,其中有一部分于5月下旬迁入棉田。在棉田共繁殖5代,61代,7~10月上旬繁殖4代。9月份以后,小花蝽数量逐渐减少,集中在迟衰开花多的棉田取食花蜜,10月上旬棉花衰老,小花蝽逐渐迁向开花的蔬菜作物(如丝瓜、蛾眉豆等)继续取食花蜜,于11月上旬开始群集越冬。

种群分布

棉田消长规律小花蝽分布的范围很广,一般有蚜虫为害或开花的植物上,都有它的存在。早春多在杂草上活动,以开花的香蒿上最多。夏熟作物以蚕豆田数量最大,蔬菜作物以开花的胡萝卜上最多,夏季则以棉花上的数量最大。

服务承诺:

    1.零风险承诺——凡是使用我公司提供的产品以及技术,严格按着使用方案操作,因产品造成的损失,我们立刻、无条件、100%退款,我们仍然是朋友。

    2.终身免费技术咨询服务——从产品购买即日起,每个客户都享有终身免费咨询服务,服务方式为电话、网络以及上门服务。

    3.调换货保障——因运输过程中造成的破损丢失无条件补发换货,产品明细不符无条件换货。

    4.售后服务 退货处理周期——自接收到问题商品之日起7日之内为您处理完成;换货处理周期,自接收到问题商品之日起10日之内为您处理完成;自接收到问题商品之日起30日内为您处理完成。国家法定节假日,时间也相应延长。

相关产品
|
相关技术
|
相关案例
|
相关新闻
|
相关视频
|
相关方案